5年前,曾被视为传统书店转型标杆的“光合作用”倒闭。彼时仅在北京,口碑不错的“第三极” “风入松”等书店也相继停业。盈利能力脆弱,使书店成为人们眼中悲壮而艰难的存在。
但今天,情况悄然变化。
比如,曾经入不敷出、被迫向粉丝征集搬迁、装修费用的“单向空间”,如今是北京大悦城朝北店较受重视的租户之一。
对于书店这种承租力较低的文化业态,除了较优惠的租金条件,购物中心一般还会给予数额不等的装修补助及较长租期。
如南方某城市引驻了方所书店,不但补贴2500万元装修费,还有其他各种扶持措施。
曾经面临生存困境的实体书店,怎么成了购物中心眼里的“香饽饽”?
购物中心“抢”书店
在北京朝阳大悦城推广部总监文娟看来,与“单向空间”的合作是“蛮运气”的事:“如果是现在,肯定不止一家购物中心去抢。”
那是2012年,中国的商业地产对书店的角色还未思考成熟。“单向空间”因原来所在的蓝色港湾涨租被迫搬迁。大悦城主动邀请这家心仪已久的书店进驻。
相较于商场约7万的日客流量而言,书店每天接待的客人基数不算大,但文娟仍把“单向空间”看作朝阳大悦城的品牌名片。
“国内好书店不多,很受购物中心追捧。”文娟说,大悦城位于上海和天津等城市的项目也都引进了西西弗、今日阅读等特色化书店。而“单向空间”朝阳大悦城店的业绩很不错。每星期,“单向空间”都有商业体找上门谈合作。
另一家书店Page One,每年也要从二三十份邀约中作选择。